2018年5月14日晚,伟德国际victor1946巴文化研究院副经理何易展教授于莲湖校区学术报告厅b厅作“巴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普及基地主任、文传学院副经理彭金祥教授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巴文化研究院、教师教育学院、机关共计2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何谓‘传统’?二、什么是‘巴文化’?三、‘巴文化区’与中原传统文化区的关系如何?"何易展教授以这三个问题为主题为在场师生剖析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何易展教授指出,传统文化是由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兼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族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传统文化的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即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接着,何易展教授针对“巴文化的地域性与‘巴’的本义”展开说明,指出“巴”做“怀孕说”和“虫”说存在的问题。《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早期巴文化探赜》中提到,“巴”字的本义是与这一区域的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类早期劳动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巴’所反映的劳动和生活情景,体现了抓捕、攀爬、跪坐等特征,其中手、脚并用,跪、攀、抓等将后来词义中的‘静、牢、紧、贴’等义可以说都隐含在其间了。”也就是说,“巴”字后来无论如何衍化,其中还是内涵了其原初的本义。何易展教授从文化交流和政治交通两方面对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举出事例对观点进行论证,一是巴人助武王伐纣与移民,二是《清华简》等文献在巴楚之地的传播。
何易展教授指出,综合其他文献关于巴、楚的方位以及考古文化中对峡江地区、汉水及陕南、成都等地的出土考古器物的文化特征比较来看,这些地方器物带有普遍相同的巴文化特征,这也可以反证“巴”有较广的地域范围,结合甲骨文“巴方”、《尚书》及《华阳国志》等记载,“巴方”当指蜀、庸、羌、微、彭、濮等所居之地。结合史叙语境及“巴方”的地域性语境叙述,则文献中所出现的关于巴蜀的地理及事理矛盾也自然可以得到通解。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较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讲座尾声,彭金祥教授对何易展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诚挚的感谢,并以“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音洪亮,研究深入,考证精辟”高度评价了何易展教授的讲座。整场讲座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周佳卉 审稿:彭金祥